室内被太子召集来的几个心腹,听到太子这个要求对视一眼之后,却是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。其中一个长相有些深沉的人开口道:“太子殿下,张大人这边刚刚因为与英王发生冲突被撤职,那边英王就暴毙,恐怕您与张大人都很难脱的开干系。”

    “您看是不是在等一段时间,至少等这段风头过去再说?英王现在身边没有什么高手,在朝中与宫中都没有什么依靠。只要风头过了,什么时候想要除掉他,还不是殿下一句话的事儿?至于现在,臣等认为还是等一等为好。”

    “孤说过了,孤现在没有耐心在等下去了。英王不过是一跳梁小丑而已,你们有什么好担心的。难道就因为父皇破例,去了一趟英王府,你们就真的以为父皇会对那个淮阳余孽,态度上有所根本的改变?”

    “当年淮阳郡王将宗室杀的血流成河,天下宗室无不将其恨之入骨。宗室之中想要杀这个淮阳余孽的人,可并不在少数,谁又能认准是孤做的手脚?只要父皇没有抓到实际上的证据,父皇也不会对孤如何。”

    “孤这个太子,虽说在父皇心目之中有些今不如昔,可也不是他一介淮阳余孽可以相比的。孤只要还在储君位上,有些东西就没有人能耐孤如何。不过话又说回来了,要是留下了被人抓住把柄的证据,孤还要你们做什么?孤意已决,你们不要在多言了。”

    几个心腹都不赞同太子,现在便对英王下手。但见到这位太子爷一意孤行,也都不敢再说什么了。否则一旦太子心中产生怀疑,以这位主子的性格,那么倒霉的未必就单单是英王自己了。作为跟随太子多年的心腹,这几个人对太子的性格,可谓是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若是太子真的对自己产生怀疑,自己几个人恐怕想要一个善终都很难。刚刚那位张大人,不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吗?名义上是派去保护他的人,实则行的却是监视之责,并随时有可能变成他的催命符。

    见到几个心腹都不在反对,太子才满意的点了点头。只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,他们这番对话早就落在一个有心人的耳中。在太子下达完格杀命令之后,室外一个偷听的人,嘴角却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。

    太子别院中发生的这一切,黄琼自然是不会知道的。当得知张迁被外贬之后,贾权再一次要求黄琼增加侍卫的要求,这次黄琼倒是听了进去。只是手中可打的牌,实在有限的情况之下,黄琼一时之间也拿不出什么太多的办法来。

    在担心黄琼安全,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办法来的情况之下。贾权毫不犹豫的,将给刘虎治伤,眼下已经可以离开的那位李大夫,人给扣了下来以便以防万一。这位李大夫在治疗刘虎期间,让人见识到他那身出神入化的医术。

    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人,硬是让他给从死神那边抢了回来。虽说还没有完全康复,可基本上已经是无大碍了,只是需要一段时间将养便可。除了某个部门便是神仙也治不好的外伤之外,便是连功夫都没有受到多少影响。

    也正是见到这个家伙那手出神入化的医术,对于贾权将人扣下来的举动,黄琼也就默认了。这个时候手中多个人,便是多条路。虽说自己不见得真用上,可总比万一到时候慌了手脚要好。反正他现在的英王府,也不差养活这么几个人。

    只是果然,老爷子的爵位不是白晋的。接下来的事情,让黄琼已经没有心思在去惦记自己安全的事情了。在张迁离京的半个月后,一道圣旨将黄琼又召进了宫。这一次老爷子给他的差事,虽说不算抬麻烦,可也绝对称不上什么好事。

    这次的差事其实倒也简单,就是让黄琼去见几个进京面圣的宗室。除了与这几位宗室见见面之外,便是让他从这几个富甲天下的宗室土豪手中,抠出来一些钱粮。说白了,就是让那些宗室放放血。

    至于老爷子召集这几个宗室进京的原因,倒是简单的很,就是为眼下空空如也的户部,筹集一批钱粮。以赈济自开春以来滴雨未下,虽说还未真正入秋,但粮食几乎已经肯定大面绝收,旱情已经成了定局的陇右、陕西二路灾民。

    陇右、陕西二路自入春以来,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旱。大部分河流山川水流断绝,便是号称八水绕长安的八百里秦川,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旱情。原来水量很大的八水,现在除了渭水和泾水还有一些水流之外,其余六条河水基本断流。

    灾情严重,虽说还未到秋收时日,但朝廷却不能不提前有所准备。陇右本就处于汉胡杂居地带,民风异常彪悍。一旦上秋真的颗粒无收,朝廷在不提前有所准备,很可能会酿成大乱。尤其是眼下已经出现了大量灾民,正在向外流动。

    原本要说领有天下的大齐朝,居然拿不出粮食来备灾,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。可眼下的事实,却偏偏如此。接到二路安抚使、转运使奏折之后,面对严重的旱情,深知局面收拾不好,极可能引发乱局的皇帝,也没有丝毫犹豫。

    除了下旨二路官员摸清楚旱情之外,立即派人从户部仓储司,设置在留都长安府,陕西路汉中府,陇右庆州、肃州粮仓向陇右,以及陕西各州府调粮。二路仓储大使所属粮仓,对已经出现的灾民,先行进行赈济。

    只是让皇帝感觉到尴尬的是,按照朝廷定制,不算只供应边军的肃州粮仓,单单就户部设置在长安、汉中、庆州的三大粮仓,眼下存粮至少应该有二百余万石。二路仓储大使所属粮仓,也应该存粮在百万石。

    但无论是户部所属粮仓,还是二路所属粮仓,眼下所有存粮加在一起却只有百余万石。其中整个西北最大的,也是担负着整个西北军粮供应。原本该存粮六十万石的长安粮仓,现在存粮还不到五万石。

    尤其是作为重灾区的整个陇右地区,存粮居然不足二十万石,只有朝廷定制的三成。除非削减边军以及地方卫军口粮,否则所有粮仓也只能凑出十万石粮食,用来备灾与赈灾。边军供给是绝对不能短缺的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

    这是关系到朝廷安危的头等大事,要知道即便是皇帝,也不能差饿兵。可十万石粮食,虽不能说是杯水车薪,但与所需还是相差太远。至于其他的粮食到哪儿去了,恐怕只有户部仓储司,还有二路的各级官员知道了。

    让皇帝难堪的不单单是粮仓中,原本该有的粮食大半已经消失无影无踪,只能拿出来十万石粮食备灾与赈灾。更让他难堪的是,户部在秋税征收上来之前,只能拨出十五万贯钱赈灾。这个数目倒是与只能拿出十万石粮食的几大粮仓,有的一拼。

    更为严重的是,二路官员一直都在瞒报灾情。直到大旱已经成了定局,二路都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灾民,甚至已经有灾民开始饿死,部分灾民已经出现在京兆府,才想着开始上报朝廷,希望朝廷能够下拨赈灾粮食。

    接到中书省和户部的奏报,皇帝可谓是愤怒异常。当即便撤了户部尚书以及户部左侍郎,以及户部仓储司所有官员的差,交御史台与大理寺严加审讯。并派出八百里加急,将二路安抚使、转运使、所有粮道官员,一体锁拿进京。

    只是撤了这些官员容易,但眼前的灾情却不等人。湖广、两浙、江南的粮食,至少还需要两个月才能上市。而且即便是上市,等千里迢迢从湖广、两浙运到灾区,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了,可两路的灾民却已经等不到那个时候了。

    现在已经出现部分灾民,数量还不算太大,还能给朝廷留有一定的赈济时间。等到秋天,若是真的绝收面积更大,灾民的数量只能更为庞大。到时候,还不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食,那么乱子就更大了。

    老爷子虽说下旨,已经免了二路的钱粮。可问题是圣旨不能当饭吃,现在即便是减免再多的赋税,也不能让灾民填饱肚子。可现在问题是,朝廷已经是无粮可调。即便是想补上西北粮仓的窟窿,以备秋天大规模灾民出现可能,都没有办法去补。

    京师周边几个粮仓倒是有粮食,可问题是这些粮食除了满足京师百姓,以及京城内为数众多的文武百官,以及四大营十几万驻军已经是很紧了。想要调拨出来一定的粮食,也是很困难的事情。

    形势严峻,皇帝虽说从自己内库之中,调拨了三十万贯钱。与户部凑出来的十五万贯钱,先凑足了四十万贯钱。虽说解决不了全部问题,但好来也算是解决了部分的问题。可钱是有了,问题是粮食从哪儿来?

    无奈之下,皇帝也只能找了几个最富裕的宗室,想要打打土豪,希望他们拿出部分粮食来,以朝廷所定官价出售,以先解决燃眉之急。那里想到,这几个宗室听到朝廷让他们以官价出售粮食,简直就有如要杀了他们一般。

    若是平日里面,朝廷让他们以官价售粮,这些人自然无所谓。可值此灾年,他们还指望手中囤积的粮食,大大的发上一笔国难财呢,那里会答应平价出售粮食?那岂不是等于在剜他们的肉一样?

    尤其是那位封地在临汾,紧邻灾区的临汾郡王。现在正在准备将名下,堆积如山的粮食翻价出售,以便谋求暴利。而那位号称宗室首富的元城郡王,虽说离着灾区远了一些。可这位商业嗅觉相当灵敏的郡王,以及开始向山陕交界地带运送并囤积粮食。

    这些人,都指望着这场西北大旱很捞上一笔,那里会管其他人,甚至是朝廷的死活?眼下这些粮食,在这些人眼中就等于大笔的财富。一听朝廷让他们平价出粮,一个个撞天屈喊得比谁都响。(未完待续)

章节目录

定河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一本书只为原作者风雪云中路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三十六章 旱情-力荐河山小说下载,定河山,一本书并收藏定河山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